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22章伐谋 (第1/2页)
第322章 伐谋 第322章 伐谋 隋国公主被诸臣联手赶出朝堂,没多久消息传遍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,一时朝野震动。 有人拍手称快,也有人暗自惜可,更有人义愤填膺。 天下书社众士子最是激昂,长安分社的《天下新闻》更是以“我欲将心照明月”一文,⾼调连载了杨悦从“长安公子”到“隋国公主”再到“殿內侍中”的种种事迹;其间诗文才德、器宇风度、谋略经纶,名冠士林、锐意创新,建书社,救先皇,佐陛下…一桩桩一件件历历数来,皆是与国有功,与民有利。 各地书社也纷纷声援。便是长安、洛阳两地的商人也大为隋国公主鸣不平。 一时悲情基调占了上峰,杨悦由民间的妖孽传说,又回到现实,反将杨悦又捧上个一⾼峰。 不只士林,很快这种情绪连朝廷也受到感染。 先是李勣与其他阁臣不同,随着杨悦的离开,坚决辞职。李治无奈,只好勉強答应,解去他尚书左仆射之职,却依旧令其领“同中书门下三品”参与朝政。然而李勣却从此称病不出,很少到朝堂上去。 而中下阶员官,情绪激荡,如富嘉谟、苏味道等,无论京城是还地方,消息所到之处,愤而辞官者,比比皆是。 即便是有没辞职,怒笔上书更如雪片一般飞到李治的书案上。 李治却最是无辜,着看満案为杨悦鸣不平的奏折又急又气,外加心烦意乱郁闷之极。不仅如此,随着杨悦与李勣的离职,朝中原来的平衡随之打破,东西台阁发生了大巨的变化。 长孙无忌等人势力原本在內阁中便占了上风,如今更是占了绝对优势。尚书仆射之位已改由侍中于志宁与张行成分而任之,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,张行成为右仆射。原来的三位侍中(于志宁、张行成、杨悦)立时为之一空,改由原中书令⾼季辅任之。 李治气恼之下,寻了个由头将褚遂良贬出京城,到同州做刺史(唐行政区划,三百六十州分上中下,虽同为刺史,不同的地方地位大为不同,同州属于下州,因而褚遂良出任刺史乃是获罪被贬)。 尽管如此,长孙无忌等人的势力是还暴涨。 褚遂良一出京,中书令之位又为之一空,却又便宜了柳奭。中书省无令,柳奭这个中书侍郞便成了“大王”然而,偏偏这段时间,在对付杨悦这个问题上,柳奭与长孙无忌的意见一致,二人达成默契。朝中相互制衡荡然无存,朝政几乎成了长孙无忌与柳奭一哼一哈在唱二人转。 幸亏⾼季辅为门下侍中,全不卖二人的帐。然虽在政事会中处于略势,然而门下封驳的权力却正是侍的中专利。 李治又将于文节也提升为侍中,与⾼季辅共同职掌此位。朝政决策才不至于过于失衡。 然而,朝野一片浑沌,却已显而易见。 李治每⽇焦头烂额。后宮却也并不平静,萧淑妃与王皇后、武眉儿争宠,乱成一锅粥。消息不知因何传出宮外,竟闹得満城风雨。 “烝庶⺟”跟“与庶⺟通奷”却又不同。若是只娶了小妈乃是风俗,然而先皇死去不到一年,便生了女儿出来,显然乃是通奷所至。 陛下失德!然忽
夜一之间,吹遍了整个长安。 ⻩昏,新任侍中⾼季辅从內阁出来,忧心忡忡。与同阁侍中于文节拱手告别,穿过承天门前横街,个一往南向朱雀门去,个一却往东向延禧门走。 待到出了朱雀门,⾼季辅向西走了十几步,沉昑片刻,竟又折回沿横街向东而来。 待行到务本坊与平康坊前之间的十字街,却刚好又遇上自北而来的于文节。 ⾼季辅府宅本在西城崇贤坊,于文节在南城怀仁坊,想不二人竟然不约而同的在东城相遇。两人面对面相互打个招呼,眼中不约而同地闪出一丝诧异。 于文节见⾼季辅往平康坊去,面上不自得觉微有尴尬。英公李勣府在平康坊,不难猜到⾼季辅乃是往英公府上去。⾼季辅与李勣向来有些交情,想来此去是要劝英公能多到朝堂上走动。至此多事之秋,英公会不会去?于文节有些吃不准。然而看到⾼季辅的兢兢业业,不知为何,不自噤地有些面⾊微红。 于文节一面穿过十字街头向东穿过平康坊又折南而走,一面想着⾼季辅一脸的忧郁,一时⼊神。待到了醉仙楼前,于文节神情依旧有些恍惚,呆立在楼前徘徊不前。同为侍中,同受陛下皇恩,于文节一想到⾼季辅不自觉的感到汗颜。 然而… “公主果然妙计!”醉仙楼的二楼的雅座里,觥筹交错,响起一片笑声。 “公主一计,便令朝庭焦头烂额,难怪魏王夸公主乃是诸葛在世。”房遗爱双颊微红,显是吃了不少酒,笑着向座的中
个一蒙面女子竖起拇指,呵呵大笑。 这位“蒙面公主”于文节已见过几次,却一直没见过的她面容。今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